【枉尺直寻】的意思和解释
【枉尺直寻】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枉,弯曲。直,伸。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寻指弯曲一尺而能伸长八尺。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后比喻损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围的收获。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戴逵传: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枉尺直寻】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枉,弯曲。直,伸。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寻指弯曲一尺而能伸长八尺。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后比喻损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围的收获。《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晋书.卷九四.隐逸传.戴逵传》:「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枉尺直寻】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枉尺直寻」,出于[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弟子陈代劝谏老师委屈自己,求见诸侯以行正道的话。陈代说:「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陈代因见孟子不愿意主动去求见诸侯以求展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就以志书「枉尺直寻」的比喻来劝谏他,希望孟子可以委屈自己,前往求见诸侯,如果因此获得行道的机会,理想和抱负就得以发挥。这就好像只要委屈一尺(枉尺),就可以伸张八尺(直寻,八尺为一寻)一样,所受的委屈很小,所能发展的却很大,这样的屈己以伸道,值得孟子试一试。但孟子却有自己的坚持,他举出孔子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两句话来称赞齐景公的虞人(守苑囿的小吏),说有志之士,时时不忘固穷守节,即使死在田沟山涧也无所遗憾;有勇之人,念兹在兹的就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完全不顾个人生命的死活。孔子表扬虞人坚守「非其招不往」的志节,孟子藉此表明自己也必须等到诸侯依礼延聘,才肯去见的主张。
孟子指出,人一旦产生「枉尺直寻、屈小伸大」的意念,就会生出许多计谋图利的心,以图利之心出发,即使「枉寻直尺、屈少伸多」,还算有利,难道也可以去做吗?是说明人必须坚持正道,唯利是图、屈服于现实而放弃道义,是绝对不可做的事。
继而孟子又以驾车人王良耻于阿谀射者之事,再次强调自己绝不会为了顺遂诸侯之意,而违背正道的决心。最后并以「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矫正陈代的错误观念;认为人应当秉持正直无私之心,以矫正那些不合礼的事,如果自己本身都已经偏私不正了,那又如何能正人呢?
从上所述,可见孟子毕生严守「修礼守正、非招不往」的原则,绝不会为了求富贵而歪曲正道,如同朱熹在[孟子集注.卷六]所说的:「古之人宁道之不行,而不轻其去就,是以孟子虽在春秋战国之时,而进必以正,以致终不得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当先为之矣。孔孟岂不欲道之行哉?」朱熹赞扬孟子终其一生固守正道的坚持与决心;孟子虽处于天下无道、交相争利的时代,仍能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即使深盼大道能行于天下,也要严正自持,坚忍不屈,行不由径,如此而得行其道,才是真正的大道,否则宁可保持志节,仍然不失为守道之人。反之,若先贬抑了自己,就不能坚持道义了。
--作者:陈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