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见罪】的意思和解释
【兴师见罪】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兴师问罪」。见「兴师问罪」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兴师问罪」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阿姹私遣使诣蒙舍川,求投,归义即日抗疏奏闻。阿姹男守偶遂代归王为南甯州都督,归义仍以女妻之。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辅朝。崇道内怀忿惋,外示和平,犹与守偶母子日相攻伐。阿姹又诉于归义1>,兴师2>问罪。行次昆川信宿而曲轭川溃散,崇道南走黎州。归义尽俘其家族羽党,并杀辅朝而取其女。崇道俄亦被杀。诸爨由是离弱。
(1) 归义:人名,即蒙归义(公元697~748),又作皮逻阁、魁乐觉。云南蒙舍州(今云南巍山)乌蛮(彝族先民)人。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开元十六年,父盛逻皮死,嗣为王。他即位之后,靠着唐王朝的扶持,统一六诏,建立了一个以云南为中心,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王国,并臣属于唐王朝,成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
(2) 师:军队。
(1) 归义:人名,即蒙归义(公元697~748),又作皮逻阁、魁乐觉。云南蒙舍州(今云南巍山)乌蛮(彝族先民)人。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开元十六年,父盛逻皮死,嗣为王。他即位之后,靠着唐王朝的扶持,统一六诏,建立了一个以云南为中心,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王国,并臣属于唐王朝,成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
(2) 师:军队。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兴师问罪」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兴师问罪」的「师」,指的是军队。「兴师问罪」就是出兵讨伐有罪者。这句成语见用于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爨(ㄘㄨㄢˋ)本是蜀汉时期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爨氏世代驻守于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据局面,「爨」逐渐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中原民族于是称其为「爨蛮」。隋唐之际,爨蛮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的主体民族为「乌蛮」;西爨的主体民族为「白蛮」,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个部落。唐玄宗时,两爨的主祭崇道带领群众动乱,玄宗召来蒙舍部的蒙归义前往平乱。乱平后不久,崇道又杀了被任命为南宁都督的爨归王,归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乌蛮部借兵,发兵征讨崇道,转变成整个爨族的内乱。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请求蒙归义替自己复仇,蒙归义为安抚他们,先让归王之子守偶继承父业,任宁州都督,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另外,也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崇道的儿子辅朝。然而,崇道虽然表示愿意停战,但其实仍旧不时发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请蒙归义出面,蒙归义于是带领军队讨伐崇道。崇道战败,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俘虏,蒙归义并杀了辅朝带回自己的女儿,崇道本人最后也被杀。此次战役,让爨族的各部元气大伤,从此分崩离析,积弱不振。唐代樊绰的《蛮书》为云南史籍,记载了此段历史,对于阿姹母子求蒙归义起兵代为征讨崇道一事写到:「阿姹又诉于归义,兴师问罪。」这里的「兴师问罪」就是指发动军队前去讨伐有罪者。今日则多用来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
书证
- 01.无名氏《衣锦还卿.头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出兵攻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加以谴责。孤本元明杂剧˙衣锦还卿˙头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亦作兴师问罪。
- 修订本参考资料:出兵攻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加以谴责。孤本元明杂剧.衣锦还卿.头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亦作「兴师问罪」。
【兴师见罪】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出兵攻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加以谴责。《孤本元明杂剧.衣锦还卿.头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也作「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