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机制】的意思和解释
【防卫机制】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防卫机制为心理适应行为的一种方式。根据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处在三种意识型态下: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当受到外界的压力、挫折与威胁或内在的争执与冲突而引起无法负荷之焦虑或不安时,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方法来歪曲事实,以保护自己免因面对现实而引起之创痛,佛洛依德称此为防卫机制,是个人用来降低焦虑、减少内心的争执和不安的潜意识过程。为了适应生活所面临的压力,适当的使用防卫机制是必要的,但过分使用或当它变成支配角色时,则造成人格适应不良或失调。较原始的防卫机制是压抑作用,其他防卫机制则皆与压抑有关。
1.压抑作用:将威胁性较大而不被意识所接受的痛苦、念头、感情或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排除到意识外,以避免经验焦虑,而保持心境之安宁。压抑与有意识的压制(suppression)不同,压制是有计划的自我控制过程,用来暂时排开不适合表达的情绪。但一些会引起羞耻感、罪恶感或自卑的情绪或记忆,经由压抑作用后则无法自由浮现在意识中,如对于所依赖的人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常会被排除到潜意识中,以避免因憎恨依赖的对象而引起之焦虑;被压抑的情绪通常会以其他方式呈现。
2.否认作用(denial):将无法接受之悲伤或有威胁性之事件加以否定,使自己确信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低面对现实所引起之焦虑,如无法接受亲人的突然去世,还每天为他摆上碗筷。
3.投射作用(projection):将自己无法接受的内在特质、意念、动机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而断言别人拥有该特质,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极度排斥具攻击性的人通常自己也极具攻击性。我们常可以在自己很不喜欢的人身上,发现自己具有相同的不被自己所接受的特质。
4.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又称之为「矫枉过正」现象,将不为自己或社会所许可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夸大相反的情绪以解除因冲突或罪恶感所带来的焦虑,如在潜意识中排拒自己孩子的母亲,却呈现出过分呵护或溺爱的亲子关系。
5.隔离作用(isolation):将引起焦虑的部分感觉从意识中隔离,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如说「上一号」。而不直说上厕所以避免其引起之污秽厌恶感;充满性慾的青年跳阅有诱惑性的色情画面,以避免引起尴尬的情绪。
6.抵消作用(undoing):以象徵性的言语或行为来预防或弥补已发生或不被自己接受的想法、冲动或罪恶感所引起的焦虑,如打破了碗说「岁岁平安」;[圣经]中比拉多以「洗手」消除定耶稣死刑的罪恶感;民间信仰的一些宗教仪式多少有弥补过失或预防厄运等象徵作用。
7.退化作用(regression):面对无法负荷的挫折或冲突时,放弃成人较成熟的处事方式,而以较原始的本能冲动或欲求面对事情,如已完成如厕训练的小孩在家里新添婴孩或当父母离婚时又开始尿床;夫妻感情触礁时离家出走或回娘家。
8.转移作用(displacement):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因无法适当的表现而引发的焦虑,发泄到较不具威胁性,或较为大众所接受的对象,如将被老板责备所压抑的情绪,发泄到自己的小孩身上。
9.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当个人的情绪或动机不符合社会规范或不为自己之道德观所接受,或无法达到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时,对自己的行为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冲淡其潜意识中因冲动而引起之不安,如为了缓和从来没有过异性友谊所产生的焦虑而对自己说:「大多数的人有了异性朋友后都弄得伤痕累累」(酸葡萄心理);或说:「没有异性朋友才可以专心念书」(甜柠檬心理)。
10.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按佛洛依德的说法,认同作用是「伊底帕斯情结」的结果;三、四岁的小孩为了降低因害怕爱恋自己的异性父母而带来的焦虑,转而认同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父母。大人有时认同成功的人物,以超越自己的自卑与无能或抚慰达不到的欲望。
11.补偿作用(compensation):为了克服因心理或生理之缺陷而产生之自卑感,而采取的一些行为或措施以减轻不适之感觉,如自己未受良好教育而引以为憾的父母,对子女有强烈的高成就要求,是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如身体有缺陷的人因自卑而努力用功,终于在考场上赢回自尊。
12.昇华作用:这是一种较具建设性的防卫机制;个人将其所压抑的冲动或欲望导往较崇高,其建设性、创造性及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如有暴力倾向的人,成了外科医生;又如过分性压抑或情感上受挫折的人在艺术、摄影、电影或着作上得到适当的宣泄。
--作者:林玉华